《4%的人毫無良知》釋出


此書即日起釋出,就放mr.chu咖啡館,意者可自取。

釋出這本書以前,我曾反覆翻閱《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試著解構這本書厚達300頁的書,覺得主結構很簡單,大抵在講兩個主要概念:

1.96%的人有同理心(書裡稱為良心,但我看就是指同理心),會為別人著想,傾向主動合作,恐懼傷害旁人,總會自我質疑,有人甚至無法想像邪惡可以是天性使然,更會為犯罪者辯護,認為一個人會變壞都是社會的問題。

2.但有4%的人就是天生缺少同理心的反社會人格者,甚至會以霸凌、欺騙他人為樂。這些人混在常人裡面,利用常人自我質疑的特性混水摸魚,危害組織正常運作,造成常人的痛苦。大抵一個人經常傷害別人又老是裝可憐,就可以知道他是反社會人格了啦。

一般這種書可能就是寫寫原則,講點例子,說幾句俏皮話,類似《為什麼男人需要性女人需要愛》一樣,但這本,特別不同,夾敘夾議,他會花一個章節的篇幅寫個擬真的例子,以說明某個論述。

比如他要講解「沒良知的人會透過哪些行為造成旁人的困擾?」講個擬真的例子。要講「為什麼很多人會無法發現?」再講個擬真的例子。

這些例子裡,有小時虐殺青蛙,長大慣於強暴女員工的年輕俊美總裁,竟能讓害怕醜聞影響股價的股東幫忙遮掩。而他本人則享受這一切的過程,更樂此不疲。也提到有人是潛藏在一般公司裡面,透過釋放假八卦讓同僚內鬥,用這種方式來惡整討厭的同事,並藉此獲得成就感。因為這類事情最後很容易變成各說各話,所以這種人的惡行幾乎無法被揭穿。還有人是會去找經濟穩定、渴望愛情的女人,等結婚生子確認女方沒法離婚以後,就找理由失業,靠老婆養,對子女對妻子卻異常冷漠,只把精力放在遊樂上。

這些例子大抵是他實際處理過的案例彙整而成,所以讓人看得格外怵目驚心,其中一篇是作者針對一個殺人疑犯的女兒提供心理諮商,乍看之下,這擁有崇高社會地位跟名譽的殺人疑犯是被冤枉的,但心理學家聽到女兒陸續提及父女的互動過程,覺得太不合理了「這個人根本冷血無情沒良知啊」,最後女兒還從這個疑犯口中問到他至少偷偷殺了四個人,殺到第五個才被發現。

如果不是心理學家專精此道,如果不是有女兒持續找心理學家做諮商,一般人哪能發現真相?作者藉此說明這些無良的人怎麼潛藏在生活裡而且讓人不自覺去配合。他談這案例最後是要闡述處理原則:

1.要承認這個世界上就是有毫無良知的壞人!也要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善良!
2.要向大魔王巴恩看齊:只給人三次機會!超過就是濫情跟控制錯覺。
3.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不糾纏不清。
4.克服你的恐懼,不要用「對他的感覺其實是又畏又敬」來自欺欺人。

大抵因為我是占卜師,各種案例都聽過,所以我比較關注的都是解釋現象的理論模型。用這個觀點看,這本書給我的資訊很少,但如果我不是占卜師,這本書的書寫方式可以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過程裡輕易理解到「這些喪盡天良的人是怎麼為惡並給親友帶來麻煩」。這種寫作技巧我不是沒用過,但第一次體會到:這也是個讓新手快速理解狀況的好方法。

這本書的第三章有試著探討常人的同理心在什麼狀況下會被蒙蔽,其實我倒覺得這是有點畫蛇添足了,這等於是另一個大議題,《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講得得更好。

附註:心理學家怎麼鑑別出缺乏同理心的反社會人格者並確認這是天生的?

大概兩個方法,第一是透過明尼蘇達多人格測驗的精神病態量表。反社會人格有很明顯的症狀:無視倫常、濫交,對愛情不忠誠、衝動、高攻擊性、犯錯後沒有悔意、一直換工作、欠錢不還、不會避免傷害。

第二是,透過儀器檢驗這些人識別情緒字眼(如:愛、恨)跟中性字眼(如:桌、椅)的反應速度。對常人來說,看到情緒字眼會有更快的反應速度,但反社會人格則沒有差異,亦即從接收外界資訊並做出初步判讀的階段,這些人就已經與常人不同,比較冷漠了。

心理學家本來很狐疑這到底跟遺傳有沒有關係?後來花三十年找來五百名被領養的小孩連同養父母、親生父母三方做測驗,結果發現,被領養的小孩,反而比較不像養父母而是更像親生父母,而且,如果生父母有反社會人格,被領養的小孩也很容易有相似的特徵。

只是幸好,心理學家比較過不同文化下的反社會人格發生率,發現這是有差異的,美國的反社會人格發生率是4%,台灣則最高是0.14%,差了快30倍。除此之外,1991年的一份研究也發現,美國反社會人格從1975年到1990年間,大幅增加了一倍,這代表,反社會人格雖是遺傳,但後天的教養尤其是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可以增加或減少這種特質的發作率。

這一章又隱隱約約談到一個問題:既然反社會人格會對社會秩序造成極大的危害,為何人類會有這個基因被遺傳下來?答案是社會需要:人類社會終究需要有人幹髒活,比如打仗時需要冷血無畏的戰士,而一般人只能成為彆腳的大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