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釋出
這本書試著用一個簡單的模式來解釋人的行為、組織的行為、群眾的行為。
作者假定,人、組織、群眾,都是按照「提示→行動→酬賞」這個鐵三角模式做出行動,書中所有的篇章都在印證這個假設。這其實就是制約原則的應用。剛好是我大學修習心理學時非常沈迷的議題。
廣告提示用某牌清潔劑會有乾淨的結果,消費者最初是半信半疑,接著買來使用,因為要用清潔劑一定要伴隨打掃衛生,而且因為清潔劑氣味芳香,這給了消費者酬賞,於是消費者就會相信這品牌的清潔劑效果特佳。
企業建立清楚的SOP要求員工執行,發佈任務,這就是提示,員工照做以後看到績效拿到獎金,員工就會不自覺照做。
社群自發性的抗議或者公益行為也很類似,先有了話題跟炒作,接著有人暗示或直接做出抗議或公益行為,接著這些人被當英雄對待獲得酬賞,如此反覆循環。
所以,如果要改變人類的行為,不是頒佈個規則就可以,而是要找出這個循環並去重建或破解這個循環,大概幾個方向:
1.提供更直接的酬賞、加入新的慣性,以改變行為、提高產能。
這個技巧我二十年前就用於培養自己的打掃習慣,也用來培養小孩子的唸書習慣,還寫成網誌。
http://obst313.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4.html
2.重塑SOP以提高效率
要求越多越雜、抽象觀念越多,人就越難做好。若還要考慮人際問題、搞威權領導,就不用指望人能把事情做好了。
3.排除可能產生的風險、減少執行壓力,
恐懼、壓力會讓人失去專注,無法按照SOP把事情做好。
4.在提示訊息出現時就打斷它,這可以用來改掉壞習慣。
好比感到憂鬱糾結的情緒出現,就去跑步,以防止後續的耽溺行為被誘發。以網路社群管理來說也是,開始有人挑釁,直接刪文,以免延燒成筆戰。
不過,說來是因為我已經看透這作者的把戲,才把整本書化約為這麼簡單的概念,事實上,這本書是易讀難懂,因為連作者也搞不懂。作者是新聞出身,又沒有跟專業心理學家合作,好處是有文筆,壞處是,有些問題作者在書裡提了卻講不清楚,只好匆匆帶過,又或者東拉西扯,先講故事一,最後遇到困難,卻賣關子說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故事二,開始講故事二,接著又說故事三,就這樣說了很多故事,卻不正面回答問題,搞得我閱讀體驗很差,決定釋出,就扔Mr.Chu咖啡館,誰要誰就到店直接拿走,不用問過我也不用跟我說。我猜喜歡看故事又想學點東西的人,或許可以看得很歡。
作者假定,人、組織、群眾,都是按照「提示→行動→酬賞」這個鐵三角模式做出行動,書中所有的篇章都在印證這個假設。這其實就是制約原則的應用。剛好是我大學修習心理學時非常沈迷的議題。
廣告提示用某牌清潔劑會有乾淨的結果,消費者最初是半信半疑,接著買來使用,因為要用清潔劑一定要伴隨打掃衛生,而且因為清潔劑氣味芳香,這給了消費者酬賞,於是消費者就會相信這品牌的清潔劑效果特佳。
企業建立清楚的SOP要求員工執行,發佈任務,這就是提示,員工照做以後看到績效拿到獎金,員工就會不自覺照做。
社群自發性的抗議或者公益行為也很類似,先有了話題跟炒作,接著有人暗示或直接做出抗議或公益行為,接著這些人被當英雄對待獲得酬賞,如此反覆循環。
所以,如果要改變人類的行為,不是頒佈個規則就可以,而是要找出這個循環並去重建或破解這個循環,大概幾個方向:
1.提供更直接的酬賞、加入新的慣性,以改變行為、提高產能。
這個技巧我二十年前就用於培養自己的打掃習慣,也用來培養小孩子的唸書習慣,還寫成網誌。
http://obst313.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4.html
2.重塑SOP以提高效率
要求越多越雜、抽象觀念越多,人就越難做好。若還要考慮人際問題、搞威權領導,就不用指望人能把事情做好了。
3.排除可能產生的風險、減少執行壓力,
恐懼、壓力會讓人失去專注,無法按照SOP把事情做好。
4.在提示訊息出現時就打斷它,這可以用來改掉壞習慣。
好比感到憂鬱糾結的情緒出現,就去跑步,以防止後續的耽溺行為被誘發。以網路社群管理來說也是,開始有人挑釁,直接刪文,以免延燒成筆戰。
不過,說來是因為我已經看透這作者的把戲,才把整本書化約為這麼簡單的概念,事實上,這本書是易讀難懂,因為連作者也搞不懂。作者是新聞出身,又沒有跟專業心理學家合作,好處是有文筆,壞處是,有些問題作者在書裡提了卻講不清楚,只好匆匆帶過,又或者東拉西扯,先講故事一,最後遇到困難,卻賣關子說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故事二,開始講故事二,接著又說故事三,就這樣說了很多故事,卻不正面回答問題,搞得我閱讀體驗很差,決定釋出,就扔Mr.Chu咖啡館,誰要誰就到店直接拿走,不用問過我也不用跟我說。我猜喜歡看故事又想學點東西的人,或許可以看得很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