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書信往返看古中國人思辨力
我少時喜歡古文,大學接觸心理學,理解了研究法,再回頭看看古文,覺得中國古文囧矣。甚至有日本哲學家認為,中國古人沒什麼邏輯思維能力,我看也是。以前是資訊不發達,現在上網就可以找到一堆資料佐證。
所以目前高中國文減少上文言文,也不算什麼壞事,留些詩詞歌賦,增加語彙裡的美學,幫助大點。
怎麼去推估古人的論辯能力呢?找古中國知識份子的議論文來看就知道了。王安石曾與司馬光針對熙寧變法有過書信往返,王安石寫了〈答司馬諫議書〉,曾被選為高中課文,而司馬光寫的〈與王介甫書〉之前難找,現在倒是輕易看到原文。拿這兩篇做個比對,可知這兩人真是雞同鴨講,那就當時中國頂尖知識份子的思考水平,難道是現代人值得效法的對象?
王安石寫〈答司馬諫議書〉,其寫作手法很簡單,就是認為別人對他的批評,都是出於苟且偷安的人性,反正他現在有天子任命,大家就是得聽他的,批評的人又能拿他怎麼樣?至於少數講得很有道理的人呢?呵呵,大家理念不同啦!
貼幾個標籤就輕輕巧巧把司馬光的質疑打發掉了。但,這難道真是討論事情的好態度?其實也就自爽罷了。而如果只是求要自爽而不是要溝通的話,寫這封回信幹嘛?
〈與王介甫書〉則寫得很囉唆,竟然就寫了近四千字,前面打招呼就寫了兩百字,轉述他人對王安石的批評,講了快四百字。後面要表達對王安石的友情的重視,又寫了快四百字。
而其他部分就是在講:1.你王安石怎能違背傳統體制,還變法處理財政問題搞錢呢?這不是政治家該做的事!2.你用的人裡面也有人很糟糕你知不知道?但我不知道具體人名你自己想辦法找出來,我要說的是『那代表用這些小人的你也有問題』!3.你就一個聽不進別人諫言的人嘛,跟古聖先賢完全不能比。連你自己推崇的孟子老子理論都沒法實踐啊!4.皇上還是挺看重你,但我看你那個為了搞錢弄出來的制置三司條例司快點廢一廢,放天下蒼生一馬吧!
我看完滿腹疑惑:司馬光信內言詞看來客氣,實際上差不多是在說:「你這沒學養沒本事的傢伙快給我住手,世界就要被你毀滅了!」他是真想跟王安石溝通嗎?要有人寫這種信給我,我大抵就跟他絕交了!
其實後來有人考證變法始末,王安石能不改革財政嗎?因宋仁宗朝開啟宋夏戰爭,耗費國力,《續資治通鑑》卷065云:「自康定、慶曆以來,發諸宿藏以助興發,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到神宗即位前,國家就連著幾年入不敷出啦,每年國家是負債10%!平均每八年還得鬧一次民變啊!變法十年之後,國庫收入粗估多出四倍,而且幾無民變。《宋史》卷328〈安燾傳〉載:「熙寧、元豐之間,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歲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
所以說到底,司馬光的守舊,是坐而待亡,王安石的改革,是破釜沈舟。
但王安石不是用現實困境跟司馬光講道理,當時的數字管理能力低落,連稅賦都是貫兩匹石斛加總起來的數字,王安石也沒法用數據跟司馬光講道理,況且看司馬光都會主張「政治家不該為國理財」,你還指望說服他一起拯救世界嗎?當然只好跟著貼標籤潑污水啦!這就是古中國人的溝通方式,這種痕跡還遺留在現在台灣人身上,所以說這類文章,改少點,又如何?真就不能改嗎?
參考資料:
之一:
《與王介甫書》與《答司馬諫議書》比較
之二:
熙寧變法維基條目
之三:
北宋財政走出“積貧積弱”的軌跡
所以目前高中國文減少上文言文,也不算什麼壞事,留些詩詞歌賦,增加語彙裡的美學,幫助大點。
怎麼去推估古人的論辯能力呢?找古中國知識份子的議論文來看就知道了。王安石曾與司馬光針對熙寧變法有過書信往返,王安石寫了〈答司馬諫議書〉,曾被選為高中課文,而司馬光寫的〈與王介甫書〉之前難找,現在倒是輕易看到原文。拿這兩篇做個比對,可知這兩人真是雞同鴨講,那就當時中國頂尖知識份子的思考水平,難道是現代人值得效法的對象?
王安石寫〈答司馬諫議書〉,其寫作手法很簡單,就是認為別人對他的批評,都是出於苟且偷安的人性,反正他現在有天子任命,大家就是得聽他的,批評的人又能拿他怎麼樣?至於少數講得很有道理的人呢?呵呵,大家理念不同啦!
貼幾個標籤就輕輕巧巧把司馬光的質疑打發掉了。但,這難道真是討論事情的好態度?其實也就自爽罷了。而如果只是求要自爽而不是要溝通的話,寫這封回信幹嘛?
〈與王介甫書〉則寫得很囉唆,竟然就寫了近四千字,前面打招呼就寫了兩百字,轉述他人對王安石的批評,講了快四百字。後面要表達對王安石的友情的重視,又寫了快四百字。
而其他部分就是在講:1.你王安石怎能違背傳統體制,還變法處理財政問題搞錢呢?這不是政治家該做的事!2.你用的人裡面也有人很糟糕你知不知道?但我不知道具體人名你自己想辦法找出來,我要說的是『那代表用這些小人的你也有問題』!3.你就一個聽不進別人諫言的人嘛,跟古聖先賢完全不能比。連你自己推崇的孟子老子理論都沒法實踐啊!4.皇上還是挺看重你,但我看你那個為了搞錢弄出來的制置三司條例司快點廢一廢,放天下蒼生一馬吧!
我看完滿腹疑惑:司馬光信內言詞看來客氣,實際上差不多是在說:「你這沒學養沒本事的傢伙快給我住手,世界就要被你毀滅了!」他是真想跟王安石溝通嗎?要有人寫這種信給我,我大抵就跟他絕交了!
其實後來有人考證變法始末,王安石能不改革財政嗎?因宋仁宗朝開啟宋夏戰爭,耗費國力,《續資治通鑑》卷065云:「自康定、慶曆以來,發諸宿藏以助興發,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到神宗即位前,國家就連著幾年入不敷出啦,每年國家是負債10%!平均每八年還得鬧一次民變啊!變法十年之後,國庫收入粗估多出四倍,而且幾無民變。《宋史》卷328〈安燾傳〉載:「熙寧、元豐之間,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歲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
所以說到底,司馬光的守舊,是坐而待亡,王安石的改革,是破釜沈舟。
但王安石不是用現實困境跟司馬光講道理,當時的數字管理能力低落,連稅賦都是貫兩匹石斛加總起來的數字,王安石也沒法用數據跟司馬光講道理,況且看司馬光都會主張「政治家不該為國理財」,你還指望說服他一起拯救世界嗎?當然只好跟著貼標籤潑污水啦!這就是古中國人的溝通方式,這種痕跡還遺留在現在台灣人身上,所以說這類文章,改少點,又如何?真就不能改嗎?
參考資料:
之一:
《與王介甫書》與《答司馬諫議書》比較
之二:
熙寧變法維基條目
之三:
北宋財政走出“積貧積弱”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