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策該考慮可行性而非可能性

大抵西方電影小說都鼓勵人相信直覺,只要有點可能性就可以不顧既存經驗法則去冒險,主角往往最後也能獲得成功,這暗示觀眾,似乎只要有「可能性」就可以去賭一把,但這種策略卻會讓人在做決策時變得很茫然,畢竟很多事都有可能發生,都有成功機會,所以該怎麼做選擇呢?

其實用「可能性」當標準反而是極度簡化了這個世界的運作,說來是一種偷懶又不負責任的決策方式。

打個比喻好了:「持續去撞一堵堅實的牆壁,確實是有機會剛好全身的粒子跟牆壁的粒子交錯而過,於是毫髮無傷的穿牆出來,但這機率是億萬兆分之一,我們難道還需要去嘗試,自認自己乃是天選之人,一定能夠實現那億萬兆分之一的可能性,然後持續撞牆,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

我比較喜歡用「可行性」作為決策標準,這是同時考量幾個變項:成功率至少得超過三成;耗用資源得越少,最好是不大花錢,一年半載內有成效;風險要越低,失敗了不起損失點時間或少許金錢;最好還可以當下執行,不要得先存夠錢或者得先唸過什麼專業、考過什麼證照。

好比現在有人英文系畢業想找份能賺多點錢的路走,也有專業天份,一般這種特質又要能賺多點錢就是「水電、翻譯、會計、教師、中醫師、律師、軟體設計,或者公務員」。當事人表示:「我就喜歡寫作,不能靠寫作賺大錢嗎?也有成功案例啊,比如看九把刀就賺了不少啊。」

但做決策怎麼是看那些少數極端案例,據此假設自己也會是那個幸運兒呢?這種事只會出現在小說跟戲劇裡,現實人生不是戲劇,所以選擇職業要先看看那個領域一般收入多少,太低就可以跳過了,而現實就是多數作家都賺不了錢,既然想多賺點,根本不該考慮這個選項。這就是可行性與可能性的差別。

接著,看一下其他選項,把絕不可能做、最討厭的刪掉,那可能水電、翻譯、律師都不喜歡。接著看看成本,因為本科念文,非教育系出身,不可能有教師證,那老師不用考慮了,接著就是中醫師、軟體設計或公務員。

但考公務員或中醫師,當事人沒有資本可以全力念三年書,就不用妄想了,因為最強大的對手,都是那種能夠三年不工作也沒差的,甚至還名校畢業,這是要怎麼跟人搶?

最後就剩會計跟軟體設計囉,就有點興趣,還算不重視學歷,但考慮到會計機會雖多,要到賺到夠多的錢,也是得考況日費時上課考證照,又挺難考,這樣就是選軟體設計,可以上網買課程就學到一定水準,薪水相對高,工作機會多,那當然就是走這條路啊。

附註1.
穿牆而過的機率出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24443

附註2.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做重大決策前,研究失敗案例很重要,可以大概粗估失敗率,而且多研究點失敗案例會發現,很多失敗者的作法與決策模式多半也都很類似,也是常人會犯的錯誤,很多新手自以為是的想法,一跟失敗者比對就知道人家都想過也做過了。而許多失敗者沒注意到的錯誤,新手往往也沒注意到。

除此之外,還可以發現許多失敗者具備跟成功人士一樣的特質,也就是說,許多我們以為的成功特質並非成功特質,而是源於倖存者偏誤。好比我們看到成功人士都是人,於是誤以為成功人士的要件之一是人類一樣,呃,失敗者也都是人好吧,所以人類哪是成功人士必備特質。這樣篩選下來,就更能把握成功與失敗的決定性原因,提高點成功的可能性。

附註3.
許久前曾聽客戶聊到件事,他有個朋友要創業,投入一項很少人成功的產業。我客戶之前剛好從事該產業多年,最後不幸失敗。但他的朋友創業前卻沒問我客戶意見、沒跟我客戶請教相關經驗。這個人對外說法是「失敗者的經驗沒啥參考價值。」

客戶跟我聊起這件事時,大抵有點不爽,說:「這個計畫必然失敗,因為這個人假設自己是萬中選一的天才,又把其他前輩當白痴,自認一定能夠發現旁人沒有看到的商機,一定能迴避旁人犯下的錯誤,才會覺得不用請教他人意見。光這種高傲無知的態度,就可以知道此人此番創業,必敗無疑。」

果然沒有三個月,這個創業計畫就中止了,據聞是驚覺成本遠超過預期,當事人被業界眾人當作傻逼:乍看之下也是個人物,卻連帳都不會算。我寫附註2.時,想起了這件往事,忽然發現這道理是相通的啊。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塔羅22張大牌牌義

論雙妻命

放百合花補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