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再想一下》釋出

覺得不知是受限於作者的見識與寫作力還是受限於翻譯,這本書多數的內容都不如本書導論篇。太奇怪了,也許這本書的作者當初寫了導論以後,沒有太多時間構思他的每個章節,很多地方感覺是為了湊字數而引用心理學實驗,這些實驗之間,還沒個明確的引用邏輯,導致閱讀體驗不佳。寫了這篇筆記以後斷捨離,丟Mr.Chu

我寫心得等於把這本書重新整理一番,包括結構也做了大改動,看了我的心得再回來看這本書肯定覺得跟原貌差太多。我寫完也有點後悔:「這本書哪值得我花那麼多時間?要做好決策該直接看《學會提問:批判性思考指南》,要想知道人類決策時會有哪些認知偏誤,不如直接看《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但作者最初提倡的點子畢竟不錯:「要做好決策,先知道自己容易犯哪些傻,然後才能鐵了心一定要用數字跟證據來決策!」而且既然都整理好,還是分享一下吧:

首先,要做好決策,不會很難,一般是根據既有的經驗或資料去擬定執行策略,而且還要擬好幾個替代或並行方案,以提高成功率,擬定過程首重運用外部觀點,也就是各種統計數據、已有的實踐成果、前人經驗、反對意見...,實行過程更要不斷檢討成效並做出修正。

這部分,問題不大,只在於要不要做,好比現在我要去找個萌妹紙交往,我怎知自己競爭力如何?成功率大不大?有什麼管道?可google一下已有的研究,用「女性」「擇偶」當關鍵字,就可以找到交友網站派愛族曾做過的一項兩性擇偶調查發現:約有45%的人靠親友、同事、社團來認識異性,有32%的人利用交友、社群網站;台灣女生擇偶以經濟條件為主要考量,男性則較注重個人特質、金錢觀、價值觀。

有這類調查,就可以知道,靠朋友是條路,替代方案是參加社群、交友網站。再比對自己目前的收入是排在全台單身適婚男性的幾%,就可以大概推估自己競爭力如何。一個男人連自己都養不活,大抵不用指望找什麼萌妹紙了啦。

到這裡是理性決策的部分。但這本書講到,難是難在,人類會有各種偏見干擾自己的決策,最後就會變成一廂情願認為自己的條件多棒、資源多豐富、策略多好,所以一定會成功,這些偏誤大抵有八種:

1.慣於活在舒適圈
想到改變就各種恐慌嫌麻煩,最後決定啥都不幹繼續擺爛。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就是持續單身,連花時間參加活動認識異性都嫌麻煩啊!

2.氛圍影響
因為單身很久,發現聖誕節跟跨年要到了,忍不住孤單寂寞覺得冷,難免想到「今年耶誕節又要一個人過嗎?」於是終於決定找個新型態的婚友社參加他們的聯誼活動,這就是被環境氣氛影響了判斷。

3.盲目樂觀、控制錯覺、自以為優越:
覺得事情會很順利,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就算發生意外以自己既有能力都能解決。這就是為什麼一堆人去聯誼都不先做點準備,只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4.刻板印象、第一印象、以偏概全:
曾遇到個有公主病的正妹,就認定正妹一定公主病,這就典型以偏概全。看個妹紙見面時的打扮、氣質跟之前遇到的公主病妹紙很像,就被勾起不愉快的回憶,這就是受困於刻板印象,若因此不願進一步去認識對方,這就是第一印象偏誤。

5.立場與利益偏誤
因為一件事對自己有利,自己也已經投入資源,就會認為很可能會發生,也覺得別人該要認同整個決策,因此誤判形勢。好比去聯誼看到個友善的萌妹紙,自己很喜歡,就覺得對方也會喜歡自己,雖然旁邊有條件很好的競爭者對妹紙獻殷勤,也只看到對手的各種矬樣,覺得不足為懼,信心滿滿。

6.眾口鑠金:
想跟妹紙告白,自覺沒把握,問問朋友意見每個人都叫你試試,反正他們不用為此付代價,只要樂見其成就好惹,於是你開始蠢蠢欲動,跑去告白然後被打槍,這就是眾口鑠金,也就是從眾行為啦。

7.認知失調
被喜歡的萌妹紙打槍,就認為這種聯誼活動的妹紙一定就是拜金一定公主病,而自己肯定是毫無問題,這就是認知失調,如果不這樣想,可能難免就要懷疑是否自己條件真的很差。是說,其實根本也可以心平氣和地覺得愛就是無法強迫,不是任何人的錯,被拒絕再找就是了嘛。

8.極端情緒
因為告白被打槍,所以就開始覺得喜歡的女生都不會喜歡自己,朋友勸邀聯誼也一概憤怒拒絕,覺得那種聯誼肯定不會遇到好對象,就算難得遇到了,對方也不會喜歡自己!而不會冷靜想想「其實自己不可能跟右手過一輩子,終究還是得找個萌妹紙,而最快認識妹紙的方法還是得多多參加社交活動請朋友介紹或聯誼,這終究不可免,還是快點收拾心情找些社交活動參加吧。」

而除了上述常見偏誤外,這本書還建議讀者做決策時,就算已經盡力理性看數字講證據,還是務必考慮四種可能性:

1.相關非因果
喜歡吃花椰菜的人比較長壽,不見得是花椰菜真有益健康,真相很可能是會去吃花椰菜的人,本來就比較重視健康。

2.背景因素
四年級很多成功人士,不見得是因為他們很行,而是因為他們剛好處在大戰之後充滿機會的年代,實際上他們的管理觀念跟見識可能根本已經跟不上時代。一個花花公子看來很會把妹,不見得是因為他們很有技巧,而是他們有錢敢上夜店玩。錢才是主因,技巧不是。

3.機率與運氣
再爛的決策,也有成功的可能,再好的計畫,也會有失敗的機會。要體認到運氣的存在,決策前但求客觀仔細,不幸失敗也要有承受失敗的覺悟。

4.臨界點問題
有些現象,超過一個臨界點就會產生變化,不要以為已知的通則就一定適用,漫畫產業在台灣搞不起來,結果現在中國漫畫家反而重金挖台灣人去當助理啦,因為願意花錢看的人夠多了。

最後,此書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做個決策,參考的訊息很多,有時甚至自相矛盾,大數據的結果、專家的分析、群眾的經驗參差不齊,請問該怎麼看待?

這其實是個古老的問題,類似的討論甚至可見於《尚書.洪範》,我還參酌過該篇文意寫了篇〈如何以卜決疑〉。沒想到又在這本書看到類似討論,我整理書中論述跟我自己的觀點,這原則是這樣:

有大數據可以參考的事情,就要參考大數據,沒有大數據可參考,但有許多人的親身經驗而非見聞,則參考多數人的親身經驗跟見聞,要相信群眾的智慧,不過這種資訊多半都只出現在網路的討論串裡,算是可遇不可求。

如果一件事既沒大數據可參考,也找不到群眾親身經驗的討論文,那麼,只好相信專家,這也是一般人的作法,專家雖然有其侷限性,但對他對於自己費心鑽研的議題,畢竟是比較清楚的。

順附當初寫的〈如何以卜決疑〉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obst313/posts/107568279579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