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駕馭意志力》釋出

本書釋出,就放 Mr.Chu 占卜室門口書櫃,意者自取不用再問我。以下簡介:

作者是個心理學家,單篇論述頗清楚,但總體寫作結構嫌不明確,部分資訊較瑣碎,無關宏旨,覺得可以寫得更薄更有效率點,一些心理學的深入研究結果不需寫成章節,做成小提示放在相關章節裡即可。不過這是學者寫書的常見毛病,想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葛詹尼加,都還在《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這本書裡扯了混沌理論跟量子力學呢,相較之下,本書的一點離題瑣碎之處,也不苛求了。

本書論證意志力是一種心理資源,其作用機制源自理性大腦為了處理「因誘惑而想做」與「為迴避風險減少耗損而不想做」兩種本能衝動,以達到諸如運動、節食...等預期目標,而有的調控機制。會因各種理由被耗損,經過休息補充能量後,也會自然恢復,而且跟肌肉一樣可以被鍛鍊而增加總量(頁19-27)。

這本書一開始就談了鍛鍊意志力的方法,出乎意料的簡單,坐著閉眼數呼吸數就好了,一呼一吸算一次,數到一百下就算完成,差不多只要五分鐘,每天一次。這過程裡,大腦會感到無趣,開始胡思亂想導致注意力被拉走,這是正常現象,要把注意力拉回來繼續數到完,這個注意力散逸跟拉回的過程,就類似在舉啞鈴,已是在鍛鍊意志力啦(頁34-40)。

除此之外,正常充分的睡眠、均衡健康的飲食、固定運動的習慣,也可以慢慢加固、增加意志力(頁60、頁65、頁94)。複雜點的作法則是利用酬賞機制,在自己達到某個小目標時,給自己一點獎賞,比如堅持運動完以後,賞自己一塊喜歡的肉乾(第五章)。又或者利用模仿效應,跟意志堅定的人當同事,自己也會不自主去學習對方(第八章)

其實說到這裡,重點就差不多結束了,但這本書另一個主軸,則是在談如何保護意志力,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讓意志力派上用場。畢竟累積意志力的上限曠日廢時,意志力被消耗卻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

意志力被消耗的原因有三:1.飢餓、疲憊、睡眠不足;2.被壓力、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擊潰,事後也更容易對誘惑投降;3.抑制各種有形無形誘惑。

第一點根本作息規律正常、飲食健康就可以避免,第二點則可以透過呼吸訓練解決:利用深呼吸延長一呼一吸的時間,讓每分鐘呼吸數減少到12次以內,還可以跟鍛鍊意志力的數呼吸法結合,一兼二顧,面對「不想做的本能」時更能克服。第三點,則是可以做延後滿足的練習:每逢被誘惑而想做什麼的時候(比如吸煙、飲酒、吃甜點...),就等十分鐘,讓人面對「想做的衝動」時更能忍耐。

不過就算如此,有兩種狀況還是很難解決,一是因自我感覺良好而生的縱欲、一是因罪惡感而生的縱欲,其實這兩種毛病,都是因為先有了某種堅持,比如堅持閱讀、堅持節食、堅持運動、堅持戒菸,也包括堅持行善、堅持性別平等、......。才會在達到目標、完成堅持的信念甚至只是取得一點進展之後,開始自我感覺良好而縱欲,這就是為何很多道貌岸然的人總有各種醜聞。又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達不到目標、無法堅持到底,結果產生罪惡感,為了撫平罪惡感,也會為了安撫自己的情緒而縱欲,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越減越肥以及總是立下目標卻無法達成(第四章、第六章)。

其實這兩件事說到底,都是過於堅持惹出來的禍事,難怪老子要說「無欲則剛」又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自始不搞那麼多堅持不就沒事惹?而就這點來說,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真是最好也最難的心法,如果一個人日常絕大多數的信念都能變成行為習慣,他就無須使用意志力去做調控,所以這樣的人,永遠可以擁有比別人更好的意志力。

順便附上幾則書裡有趣的記載:

1.人的行為,是受兩類三種模式交互作用的結果:
這是《輕鬆駕馭意志力》20跟26頁提及的概念,我據以繪製成下面的示意圖。兩類三種模式是「理性的想要」與「做的本能」和「不做的本能」。所謂意志力,就是用理性的「想要」去調控本能的「做」與「不做」,然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看了這資料倒是想到,難怪有些人呢,對生活很抱怨,也常講要向上提升,但常常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旁人給的建議他都是各種打槍,試也不試,不然就是衝動行事,惹出問題再來怨天尤人,這不僅是性格問題,看這書的觀點,這還涉及理性能力無法控制本能的問題。

所以對於這種人呢,最好就是敬而遠之,也不用給什麼建議了。進一步想到,有些人對伴侶也常有類似不滿,覺得抱怨一堆,想給建議又拒聽,又一意孤行,最後往往歸結為是否是性別問題。照這本書的觀點,說來這也不是性別問題,而是這個人的理性能力不夠。

2.人類的意志力沒法處理禁止事項(頁291)
比如禁止喝甜飲,禁止自憐自哀的念頭...,這反而會激發人類的注意力一直去關注這些禁止事項。

所以正確的作法不是禁止,而是疏導跟寬恕,比如不禁止喝甜飲,但用少糖或代糖取代;不禁止自憐自哀的想法,而是找別的事情讓自己投注心力。

3.猩猩比人類更有意志力(頁219)。
如果等待兩分鐘可以獲得三倍的點心,七成的猩猩都會等,但只有兩成的人類願意等。

大抵因為人類的大腦太進化,我們的大腦常會合理化自己的決策跟行為以自欺欺人一番,才會搞到意志力連猩猩都比不贏。

4.空言鼓勵也能成為獎賞
為了鼓勵病患完成一個長期戒毒戒酒療程,每次治療結束後,讓病患抽個籤,裡面有一半的籤是1到20鎂的獎金,唯一大獎則是100鎂,另一半的籤是一句鼓勵的話,類似「有進步,繼續努力。」

結果「有進行抽籤」的患者,完成療程的佔比是「按標準程序治療」的四倍,足足從20%提升到80%,而治療成功的佔比,也是標準程序的兩倍以上。

有企業用這招來激勵員工按時繳納報表,我倒是想到兩件事:

1)難怪有些咖啡館跟占卜師合作,提供「低消即可免費占卜一題」,確實也可以增加店裡的來客數。

不過,照我自己辦過這種活動的感覺是:這對占卜師而言太耗損了,客戶除了免費那題也不會因此付錢多問,所以沒見過能長久的,不如直接搞個小幸運籤玩具取代真人占卜師呢。

2)說來「設定一個日常任,並在完成後提供一個小獎勵,以迅速養成一個習慣。」這個法門很早以前就被心理學家發現,二十餘年前,我因為研讀學習心理學理解到這個技巧,還拿來建立自己的打掃習慣。

後來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裡看到類似概念,村上是把「經過努力,達到階段性目標以後,給自己的小獎賞。」這件事稱為「小確幸」,好比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的啤酒,這就是小確幸。村上認為「生活若只有單純的努力或者單純的縱情聲色,那就只是乾涸的沙漠罷了,結合這兩件事,生活才有了樂趣。」那時還忍不住感慨:村上真是洞察世界運作法則的文學家。

這樣說來,小確幸本來該是件值得推廣的概念,結果到了台灣就被扭曲了,只被當作是生活裡的微小爽事,這就是語言的特性,沒法阻止人們的望文生義、自由聯想,最後畫風就歪了。